审计署彻查4家中央金融机构、21家信托公司:3746亿元风险资产未如实反映。

日期:2023-06-29 16:49:10 / 人气:104

本网编辑|张晓云6月26日,受国务院委托,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。审计报告揭示了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,并提出了建议。2022年8月,据媒体报道,国家审计署正在对信托业进行大范围调查,采取抽查方式,涉及20余家信托公司,选择范围为地方国有信托公司、国有企业控股、民营资本控股,未纳入审计范围。审查的范围不仅是账目,而且是全面的审查,特别是在业务审计领域,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延伸审计。审计署的报告披露了21家信托公司前期调查的审计结果。据介绍,审计署审计的4家中央金融机构和21家国有信托公司,资产61.63万亿元,负债55.51万亿元,净资产收益率在0.9%至15.5%之间。这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在两个方面:一是资产基础不真实,管理不严。24家金融机构通过直接低估、虚假处置、表外转让等方式未如实反映风险资产3746.29亿元。4家中央金融机构还违规收取薪酬、营销等费用29.11亿元,其中2栋26.95万平方米的办公和技术用房闲置。二是违规开展业务。25家金融机构违规开展存贷款、理财、信托、保险等业务。其中,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不规范现象仍然较多,多表现为变相高息、存贷联动、贷款审核不严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被审计的21家信托公司中,有17家帮助实体企业实施了粉饰报表、转移资金、隐瞒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。同时,8家信托公司以主营业务名义违规,通过设立正规合规的资产服务信托计划协助多家企业发放网贷,并将尽职调查、风险评估等实质性审核环节违规外包。据我们网站消息,在2023年2月召开的2023年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,监管曾点名批评部分信托公司,督促推进业务转型和风险管理。被点名批评的原因包括:减压任务不达标、业务经营存在违规行为、风险处置不达预期等。据了解,监管在会上批评信托业“三假两乱”,包括虚假回归本源、虚假风险系数、虚假支持实体经济和监管混乱、内部公司治理混乱等。鉴于信托业的转型,2023年6月1日,原银监会今年3月发布的《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新三分类规则”)开始正式实施。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,确保平稳过渡,《通知》设定了三年过渡期。根据新规,信托公司应当以信托目的、信托设立方式、信托财产管理内容为分类维度,将信托业务分为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。强调信托公司要严格把握信托业务边界,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,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遭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,坚决压缩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。
"

作者:91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91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