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务“开花”、市值坍缩,奈雪仍在等春天

日期:2025-03-21 10:14:11 / 人气:14

"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远非一串串冰冷数据就能诠释,但奈雪试图用产品矩阵叠加、场景延伸的“加法”突围,却像在薄冰上起舞——它的基本盘并不够坚实稳固。
  
  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行业低谷之后,新茶饮领域终于迎来了破冰的曙光。
  蜜雪冰城的成功上市如同一股暖流,融化了笼罩在行业上空的寒冰。它不仅打破了此前一众上市企业的破发魔咒,更是不负众望地持续上涨,市值一度攀升至1700亿港元的高位。
  蜜雪冰城在二级市场顺利落脚,叠加消费市场回暖,顺势带动了整个新茶饮行业的冲高。
  目前已经上市的新式茶饮企业共有4家,分别为蜜雪冰城、茶百道、古茗、奈雪的茶。据统计,自3月3日以来,茶百道的股价稳步上扬,并在3月13日触及12.5港元的高点;古茗更是保持连续上涨态势,截至3月19日下午报每股18.04港元,涨幅12.19%,市值达到429亿港元,创历史新高。
  唯独奈雪的表现大相径庭。
  在蜜雪冰城上市前后经历了短暂反弹后,奈雪股价迅速回落,又陷入阴跌的走势。3月20日盘后股价报1.17港元/股,跌幅3.31%,市值跌破20亿港元关口。
  不少投资者将这4家企业拉出来做起市值对比:1个蜜雪冰城(1667.4亿港元)=4个古茗(409.5亿港元)=12个茶百道(138.6亿港元)=84个奈雪的茶(19.95亿港元)。
  早前有报道指出,奈雪已在广东深圳率先开设了首家轻饮轻食店。3月12日,公司官方公众号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,意味着一个茶饮品牌正式开启了在轻食领域的尝试。
  众所周知,奈雪的茶在售卖奶茶饮料之余,烘焙产品同样备受青睐。财报显示,2024年上半年,现制茶饮所获收入为17.22亿元,占总收入的67.7%;烘焙产品收入为2.7亿元,占比10.6%。
  
  图片来源:奈雪的茶2024年中期报告
  如今又将目光投向轻食界,一心卖饮料的奈雪,为何做起轻食生意?
  赚不到钱的,只有奈雪
  早在2015年,奈雪与喜茶便凭借鲜果芝士茶在饮料界杀出重围,成为了消费者心中高端奶茶的首选品牌。次年,借着新茶饮市场蓬勃发展的春风,奈雪迅速扩张,至2020年其门店数量已增至近500家。
  2021年初,奈雪决定前往资本市场一探究竟,并顺利在四个月后敲钟港交所,成为“新式茶饮第一股”。
 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,新茶饮市场虽风起云涌,但资本市场却始终未能等到去港交所敲钟的后来者。直至2024年春天,茶百道头顶“新茶饮第二股”的光环,成功登陆港股市场,打破了这一沉寂。
  同年初,古茗、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也相继递交了招股书,业界一度预期这一年将成为新茶饮行业的“IPO大年”。然而,夏天的到来却伴随着招股书失效的消息,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。一直到年末,这三家公司才再次向港交所靠近。
  截至目前,古茗和蜜雪冰城已经顺利进入资本市场,沪上阿姨仍在IPO之路上艰难前行。
  值得一提的是,自2024年起,霸王茶姬就频繁传出上市意向,且其目标市场与众不同,直指美国。3月初,霸王茶姬获得赴美上市备案,正式拉开了冲刺美国资本市场的序幕。
  业内人士推测,新茶饮企业在港股市场的密集IPO可能给尚未上市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,再或许是蜜雪冰城声势浩大的IPO已吸引了行业内的大部分投资者,促使霸王茶姬另辟蹊径,选择少有企业涉足的美股市场作为上市目标,而沪上阿姨的上市进程也因此显得更为迟缓。
  审视几家公司的经营情况,过去一年中,古茗大肆扩店,蜜雪冰城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收获亮眼业绩,茶百道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,唯独奈雪似乎仍未品尝到新茶饮蛋糕的甜蜜。
  从门店规模来看,窄门餐眼数据显示,截至3月10日,蜜雪冰城、古茗、茶百道的门店数量分别为34408家、9702家、8557家,相比之下,奈雪的门店数量仅为1763家。
  再看财务数据,2023年,蜜雪冰城的收入达到203亿元,古茗同期收入为76.76亿元,茶百道同期收入为57.04亿元,而奈雪的收入则为51.64亿元。
  对比来看,无论是在市值、门店数量还是收入状况上,奈雪在新茶饮队伍中均排在末位,更令人担忧的是,2024年度的收入预期也并不乐观,预计在48亿~51亿之间,不及2023年的表现。
  再过几天,奈雪将发布2024年年报,届时或许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行业数据来分析。
  奈雪还在等春天
  奈雪的茶逐渐失去市场优势的故事早已被反复讨论。
  起初,无论是在新茶饮市场格局初现时,还是闯关港交所之际,它都曾作为行业的标杆存在。
  然而,在扩张策略上,奈雪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。
  当蜜雪冰城、古茗等公司忙着加盟拓店时,奈雪仍坚守直营模式,就遗憾地错过了加盟扩张的黄金时机。即便后来松口尝试加开放加盟,但此时新茶饮市场已被其他公司蚕食殆尽,且严苛的加盟条件并未能带来实质性的转变。
  在业态多元化探索方面,奈雪曾尝试过“奈雪酒屋”“奈雪茶院”以及潮玩周边店、生活集合店等多种业态,然而这些尝试至今尚未转化为显著的财务收益。
  
  深圳“奈雪茶院”
  此前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尽管奈雪的茶是新茶饮第一股,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亏损困境,门店投资成本高昂,随着更多竞争对手相继上市,其在资本市场的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。
  专家还表示,茶饮市场逐渐变为红海,消费者选择增多,忠诚度势必进一步降低,因此门店经营难度更高。作为高端茶饮品牌,奈雪的茶拥有较高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,但如果连锁品牌单店成功模式一直未能成型、难以复制的话,其规模始终受限,也可能会引发投资人不满,失去信心。
  由此猜测,奈雪此时切入轻食赛道,一方面是希望在市值管理上能“有所作为”,另一方面则是迫切寻找新的业务增量。毕竟,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。
 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,中国轻食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,2023年其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,并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500亿元。
  此外,在不久前,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还联合印发了《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实施方案》,预计未来还将掀起新一轮的减肥热潮。这一趋势有望推动轻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为奈雪创造更多的估值跃升机会。
  欲开花,先扎根
  在星巴克与奈雪的命运镜像中,我们看见消费品牌迭代的残酷逻辑。当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厮杀,创新试错与财务考验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。
  诚然,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远非市值、收入等一系列冰冷数据就能诠释,但奈雪试图用产品矩阵叠加、场景延伸的“加法”突围,却像在薄冰上起舞——它的基本盘并不够坚实稳固。
  这场自救实验的悖论在于,当新茶饮赛道进入效率至上的下半场,拓品类等创新举措反而可能稀释其核心品牌资产。正如星巴克在第三空间神话褪色后的艰难转身,奈雪此刻的每个战略决策都可能在透支尚未筑牢的护城河。
  消费品牌的春天从不会缺席,但需要穿越寒冬的耐心与智慧。对于仍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的奈雪而言,或许真正的破局点不在眼花缭乱的加法游戏,而在于找到那个既能承载创新野心、又能支撑财务底线的战略支点。
  新的尝试或许在很久之后的财务数据中才能得到体现,但资本市场的耐心已经进入倒计时,这场关乎新茶饮进化方向的压力测试,留给奈雪的解题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  "

作者:汇丰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